仲夏时节,位于汶川县岷江河谷西岸的威州镇芤山村,平均海拔高度1400米,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该村青脆李果大、香脆、味甜,深受各地消费者青睐。今年,村里600多亩青脆李,更是喜获丰收。“进入直播间的各位朋友,后面这片青红脆李果园,就是我们汶川‘三宝’之一,即将大量上市。欢迎义乌的乡亲下单购买,我们会优先安排发货。”7月下旬,由义乌、汶川两地供销系统举办的直播带货活动,在芤山村青红脆李果园举行。
“什么价格?”“包邮吗?”“怎么拍?”……康养汶川“义”结金兰直播间在线人数显示,两地约有11.68万消费者涌入,还有粉丝不断刷屏询问,预备的8000份青脆李也被抢购一空,而这只是义乌“党建+电商”模式,助力汶川农特产品销售的一个微观缩影。
以“义乌所能”补“汶川所需”。两地对口协作以来,义乌充分发挥世界“小商品之都”优势,结合汶川的实际需求,按照“党建+电商”的帮扶模式,通过电子商务模式输出、电子商务知识技术培训、共建电商教育体系、开设线下线上汶川馆等方式,为当地量身制定了党建引领、人才培育、氛围营造、产业提升、服务优化等“五大工程”,促进当地自身造血功能,带动各族群众致富增收,形成了一条汶川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生态体系。
眼下,“党建+电商”这股致富春风,已经吹进了汶川的千家万户。
“云”上直播带货助力“川味出山”
地处川西北的汶川县地理特点是“南部湿润,北部干燥”,依据这一特点,近年来,汶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南林北果”的农业发展思路,其中“北果”指的就是甜樱桃、脆李子和香杏子,合称为“汶川三宝”,也是带领汶川人民脱贫致富的“法宝”。
芤山村、麦地村、月里村、增波村是当地青红脆李主要种植区之一,海拔跨度大,青脆李成熟期从7月初一直持续到8月末,但因种植地位于高半山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娇贵的青脆李很难走出大山,当地村民大多依靠“马路摊位”“旅游消费”解决销路。为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义乌通过“义乌销(预)售、汶川发货”与“线上线下”汶川馆结合的模式,积极助力当地农特产品销售。
“受疫情影响,前来采摘、收购青红脆李的消费者和商贩少了很多,加之山高坡陡,路途险峻,青红脆李价格波动幅度大。”果实成熟季,看着满山的青红脆李,汶川青红脆李种植户陈俊峰很着急,但一场直播带货让他看到了希望。
“这次多亏了义乌和汶川两地供销部门,举办这场直播带货活动,效果非常好,家里的1.5万斤青脆李,一下子就有了销路。”看到购物车里的订单快速被义乌市民抢购,陈俊峰欣喜若狂,这是汶川特色农产品又一次通过义乌电商资源进行销售,有效盘活了汶川农产品资源,助力“川味出山”。
“虽然这批订单采用冷链的方式送达,提高了运输成本,但减少了青脆李从枝头到舌尖的运输时间,最大程度地保证这份‘汶川甜’的新鲜度。”陈俊峰告诉记者,借助义乌电商和物流资源优势,共有8000份、1.5万斤青脆李运往义乌,这不仅解决了果子销售难的问题,还帮该村种植户拓宽了销路、增加了收入。
酒香也怕巷子深。记者在汶川当地采访时了解到,一直以来,如何把汶川农特优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是当地面临的难题。自义乌与汶川深入开展扶贫协作以来,该命题就被义乌作为扶贫协作工作提上了日程。
义乌是全球小商品的集散地,全球布局的市场优势就是义乌最大的优势。市场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好地拓展汶川产品的销售渠道,该集团出资40万元,在副食品市场三楼设立了汶川馆,努力把当地产品纳入义乌市场销售版图,推动汶川特色产品走向世界。
“汶川平均海拔达两千米,生产出来的都是高原、生态、有机产品。”据汶川馆运营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汶川馆是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的一项具体举措,也是全国首个在异地筹建的汶川农产品特色馆。2018年9月16日开门营业以来,已引入阿坝州、汶川县高山牦牛牛奶粉、牛肉干、沙棘汁、车厘子汁、腌腊制品等100多种特色农副产品,并与汶川70多家个体经销户、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其中,以红原牦牛奶粉、风干牛肉干、车厘子汁、青稞制品等产品最为畅销。2019年10月,汶川馆成功入户政采云平台,19种汶川特优农副产品上架,进一步了拓宽销售渠道。
通过设立汶川馆,来自汶川县的农副产品可以通过义乌市场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汶川馆不仅成为汶川农副产品的销售窗口,也成了汶川重要形象展示窗口。
电商人才培育“授以鱼,授以渔”
汶川发展电商,人才是关键一环。然而对于汶川来说,义乌对口帮扶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期限内,尽可能把义乌电商人才培育体系复制到汶川“生根发芽”,成了两地有关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实现‘精准帮扶’,把义乌电商人才培育体系的优势植入当地是关键。”市场发展委电商科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义乌汶川两地结对以来,在两地电商主管部门的牵线下,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阿坝师范学院、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按照电商班-电商专业的步骤共建电商学院,为汶川构建“造血式”电商人才培育体系。
7月下旬,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一行,来到被汶川各族群众誉为“培养人才摇篮”的阿坝师范学院探访。此时,学校已经放假多日,但汶川电商学院院长向昌成还坚守在校区,指导学生李昌磊、蔡万瑶帮助当地种植户销售青脆李和蜂蜜。“在义乌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电商学院于2019年9月开始招生,规模为30人,并孵化成立了川藏味道农特电商工作室、新视界视觉营销工作室、直播电商工作室、阿坝跨境电商运营工作室等。”向昌成激动地告诉记者,自电商学院成立以来,学生们就积极开展创业实践,帮助当地农户销售土特产品,成果斐然,特别在去年汶川8·20洪水灾害后,由于交通中断农产品滞销,学生创业团队帮助7个高山村,销售红脆李近7万斤,及时解决了汶川果农的燃眉之急。
在汶川播下一颗电商人才的“种子”,就可能带出一批电商、带富一片。汶川电商学院建设过程中,义乌不仅出资用于硬件建设,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也先后12次派教师团队赴汶川,参与师资培育、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实训室和创业园建设、学生创业项目孵化等工作,同时邀请创业孵化班的学生到义乌游学,发挥义乌优势,为汶川培养电商人才、发展教育,助推智力支持。
受疫情影响,如何把车厘子、茶叶等农特产品销售出去成了汶川种植户的头等大事。5月初,阿坝师范学院电商学院的师生就忙开了,他们深入汶川田间地头,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启动电商公益项目,帮助农户销售农特产品。
汶川县水磨镇牛塘沟村是阿坝师范学院对口帮扶村,听说今年村里建了茶厂、购买了制茶设备,但产品没有包装,也没有销售渠道,电商学院师生迅速行动,确定了茶叶商标、完成了包装设计,深入茶园拍摄和整理素材,精心设计详情页、装修网店并正式启动了线上销售。师生们还在国务院扶贫办推荐的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完成注册,推荐的汶川4项产品顺利通过平台产品目录,其中2项待售。
“按照上个月制定的销售计划,大家还需加把劲,在各大平台上多发一点信息。”拿着一沓数据表格的李昌磊,是汶川电商学院孵化班的首批学生,先后三次赴义乌工商学院学习电商知识,这让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变。
带着学习的经验,李昌磊的电商团队于2019年3月份成立,随后学校老师和团队积极整合阿坝州资源。前期寻找供应链时,遇到很多的困难,一些大的厂家、企业不愿意合作,很难找到一件都能代发的供应商。于是他们在1688平台上找到小商品放在淘宝销售,发现价格在淘宝上优势不大,访客量很少。他们便找到义乌老师支招,才得知要开直通车测试、淘宝客等方法。在义乌——汶川两地老师的帮助下,李昌磊团队在电商行业里终于有了一席之地。
据介绍,阿坝师范学院电商学院是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背景下成立,旨在建立汶川乃至阿坝州的电商人才培养高地,促进义乌与汶川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为汶川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如今,行走在汶川的土地上,无处不在的变化让人欣喜、振奋。这背后,是义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目标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过细工作和各项帮扶政策的精准实施。